作者: 馬源劭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3-24 10:09
“公景在菏澤城區買房子了,還給大兒子買了輛車!”這個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,瞬間在成武縣茍村集鎮楊莊村激起層層漣漪。“那個曾經的貧困戶楊公景?”有村民求證,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不由感慨,“知道他早就翻了身,但沒想到如今的日子這么紅火。”
十幾年前,勤勞肯干的楊公景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有手有腳的,日子卻過得如此窘迫。父親患病、兄弟離世、妻子要照顧幼子,他不得不從外地打工回來,撐起這個家。家里只有三畝多地,他種過莊稼、架過蕓豆,但收入依然無法滿足一家五口的基本開支。
2016年成為了楊公景人生的轉折點。當村委會把村里廢棄學校的鑰匙交到他手上時,這把鑰匙也打開了他家通往幸福的大門。他參加了鎮上舉辦的貧困戶技能培訓,實地學習了菌菇種植技術。這場培訓讓他找到了“救命稻草”——種蘑菇。為了解決啟動資金問題,茍村集鎮黨委協調了扶貧貸款,村委會也將廢棄學校供他使用。
在各方支援下,老楊迎來了他的幸福“第一跳”。這一年,他種了2萬多袋菌包,出了3萬多斤平菇。“當年我就脫了貧!”楊公景笑著告訴記者,那年他的蘑菇賣了近7萬元。
然而,第二年他遇到了挫折。由于頭年收成好,他第二年直接將規模擴大到6萬多袋。規模擴大了,但他的種植技術還不夠成熟,管理跟不上,導致菌包長出來的蘑菇好壞參半。年底一算,只出了5萬斤蘑菇。
“技術不行那就再去找行家學習。”2018年,趁種植空窗期,楊公景開始頻繁外出,到種植大戶那里學習,向菌菇專家請教。學成后,他又種了6萬多袋,這次終于“豐產”——一共出了8萬多斤蘑菇。
真正讓老楊成為“楊老板”的,是他的“第二跳”。2019年,他搬出了廢棄學校,流轉了土地,自己建起了蘑菇大棚和貯存冷庫。從最初的7畝大棚,到后來的20多畝,楊公景的菌菇事業和他的幸福生活一起“坐上了火箭”。2021年,他又分出15畝大棚,種上了價值更高的羊肚菌。
“7月份開始種菌菇,一直種到第二年3月,之后再種豆角等作物。”形成穩定種植模式的楊公景一年四季都閑不下來,還成立了家庭農場。他現在一個月光是平菇的產量都得有3萬多斤。當問起如今的年收入,他只是笑著說:“沒算過,反正日子跟之前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。”
幸福和美的生活,是對楊公景的最好回報。他用粗糙的手緩緩推開自家新換的大門,重新翻修過的漂亮院墻和貼滿了一張張紅色“囍”字的內室,處處透著一股喜慶勁兒。這也是老楊的幸福“第三跳”——大兒子剛成婚。“去年12月份,我大兒子結婚了,兩人都在菏澤城區工作,就給他們置辦了房和車。”一提起兒子的婚事,老楊笑得合不攏嘴。用他的話說,現在他就等著當爺爺了。
臨行時,老楊透露了他的計劃:“今年種完這一波,我就把現在的大棚拆了,建幾個高標準的智能化大棚,也嘗嘗這‘人工智能’的甜頭。” 記者 馬源劭